دانلود کتاب 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
by 于尔根·雷恩
|
عنوان فارسی: ایستاده در غول و کوتوله بر روی شانه: انیشتین ناتمام انقلاب |
دانلود کتاب
جزییات کتاب
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在爱因斯坦的思路历程中起作用的各类因素,来描绘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爱因斯坦形象。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解科学发展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将科学的发展看成是长时段的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某种意义上与地球上生命进化相类似的“认知进化”。对于这种认知进化而言,科学上的那些不太为人知的人物也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思想家,爱因斯坦不只是吸收了大科学家(所谓"巨人"),如牛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而且还采纳了普通的智慧,即同时代的不知名的普通科学家(所谓"侏儒")所使用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雷恩还试图总结出科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创新思维的作用等更普遍的问题。雷恩非常强调过去的作用。他引用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话说:"过去从来没有死,它根本就没有逝去。"他还引用另一作家Hal Adelson的话:"如果我没有别人看的远,那是因为有巨人站在我的肩上。"这是一本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紧密结合著作,在最近几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研究专著中有着鲜明的特色。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但远不止此。它不仅有爱因斯坦科学革命的引人人胜的历史,而且也肃清了如下观点,即爱因斯坦的天才想法是因为他只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适宜于所有人。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在对爱因斯坦的工作进行的科学史研究方面,于尔根·雷恩无疑是最权威的人之一。他研究了通往相对论的漫长的、困难的道路,写过大量详细分析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不只是探讨了爱因斯坦的那些划时代的独特贡献,而且也试图表明,一个新的观点和发现的出现,应该是多种不同的因素集中在一起的结果。
——《物理学杂志》 (Physik Journal)
--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于尔根·雷恩 译者:关洪 方在庆
于尔根·雷恩(Jurgen Renn,1958-),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重点为:力学知识在古代的兴起,文艺复必以来实用知识与埋论知识的相互作用,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过渡,相对论的兴起,新媒体在科学史中的使用等。
关洪(1935-2007),著名科学史家,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著有《量子力学基础》、《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史选讲》、《一代神话——哥本哈根学派》、《原子论的所史和现状:对物质微观构造认识的发展》以及《胡宁传》等。
方在庆(196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政策与科学文化。著有《科技发展与文化背景》、《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画传》等。
--
序言
逝者永不亡。甚或从未逝去。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倘若我未能比众人看得更远,是因为在我的双肩上站着一些巨人。
——阿尔·阿贝儿松(Hal Abelson)
那些此前处于科学边缘的学科,现在位于科学的中心。
——格奥尔格·克利斯托夫·利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本书叙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Ibert Einstein)关于我们对空间、时间、运动、引力、物质和辐射等概念的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的故事。这场革命是从爱因斯坦1905年这个奇迹年开始的,并于1915年在他的广义相对论里得到发展。它对今天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理解的探求仍产生持续存在的影响。在知识的历史理论的背景下,我们试图将爱因斯坦这场未完成的革命,理解为一场更加广泛的革命的结果。我们也想特别表明,科学上的进步,以及一场科学革命是如何取得的。在科学史上没有别的插曲比爱因斯坦的发现更激动人心,也更宜于让人们了解到为什么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思想家能够比他们的前辈看得更远。他们不仅站在“巨人”,即像牛顿那样具有巨大的科学成就的伟大先驱的肩上,而且亦在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一般的常识方面站在一些“矮子”的肩上,而这些知识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在这一情况下,这些“矮子”当中尤其包括了被人们遗忘了的爱因斯坦的朋友和援手者,他们的贡献也应当在这里得到承认。
--
后记
这个译本的正文初稿是由关洪教授翻译的。他于2007年4月27日开始翻译,同年9月底译毕,用了近五个月。其间,他还为《胡宁传》的一些事情忙着。10月2日,他给我一封电子邮件,说自己已完成译稿,“在10月中旬可能会进京一趟,参加纪念胡宁先生的一个会,但通知尚未收到”。我在10月中下旬去美国开会,并随便查了些资料,想着回来后与他联系,不料从编辑口中得知,他已于10月30日不幸因动脉瘤破裂去世。
这一消息实在太突然了。我无法相信天性乐观的关洪已驾鹤西去,直到飞到广州参加追悼会后,才回到现实中。回想与关洪20多年的交往,一幕幕仿佛就在跟前。我们是1985年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相识的,那时我还是一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会上我们为一件事争了起来,后来不打不相识,因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共同兴趣,我们的联系密切起来。
关洪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胡宁。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真精神,追求学术是他毕生的理想。也正因为此,他的一生充满坎坷,颇为不顺,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细想起来,我们之所以能成为忘年交,性格上应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与他出生书香门第,自己又从事科学研究不无关系。受过很好国文训练的他,喜欢咬文嚼字。有时为了某个字改得是否妥当,他常引经据典,与编辑理论,显得有点“不留情面”。尽管我不一定赞同关洪的每一个论点,但从内心深处敬佩他。不为别的,只因他身上的求真精神。在学术问题上,他坚持原则,绝不做乡愿。他指出过一些学术权威的错误。他深知这样做会引来当事者的不满,并导致对他的人身攻击,但他毫不退让。同时,如果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承认,丝毫不考虑所谓的面子,也不像某些仅因年长就自认为权威的人那样文过饰非。
--
Jürgen Renn, Auf den Schultern von Riesen und Zwergen-Einsteins unvollendete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