دانلود کتاب 寂静的孩子
by 袁凌
|
عنوان فارسی: کودک خاموش |
دانلود کتاب
جزییات کتاب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编辑推荐】
2019年,袁凌将这一份长达四年的持续探访记录整理集结,形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寂静的孩子》。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但真正属于儿童的声音,我们却鲜少听到。我们总以为儿童的世界一片热闹,充满可爱的洋娃娃和甜蜜的糖果。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儿童的生活,倾听儿童的悲喜,感受他们的困境。袁凌在探访过程中,曾遇见一个蓝嘴唇病女孩,头一年探访,她写下的名字还像茉莉花瓣一样留在他的笔记本上,第二年再去探访她,就得知女孩已经去世;另一个女孩,在袁凌探访之后第三天她就过世了。这些生命像水迹一样悄悄蒸发,无人知晓,如果无人报道,就永远被抹消。
袁凌说:“如果说到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字是无力的,只能传达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无力实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无法真正摆脱外人的身份。这也是写作者的宿命。”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寂静的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本身都是重要的存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他们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名人推荐】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我读过袁凌的许多文字:从他当记者时的汇报memo,到新闻报道;从他的散文、诗歌到小说,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沉甸甸的时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体人)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梁鸿(著名作家、学者)
袁凌的写作,始终直面底层社会的冷与无奈,冰刀般地划破时代表象之华丽。在众多写作者都调脸不顾脚下这块土地之凉薄时,他依旧扑匐其上,尽其体温以图敷热那些悲寒之生命。
——野夫(著名作家)
在袁凌构造的世界中,可以取消虚构与非虚构、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这就是文学中的世界,就是用文明的语言建造的城市。
——黄德海(著名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写作即拯救,至诚则无惧死亡。袁凌对死亡的凝视,不仅是庄子式的敲骨诘问,还透着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的沉思。这是写作者更广大的视野,死亡将以复活重现,受难也在唤醒悲悯和善。这是袁凌向死者偿还的债务,替我们所有人。
——叶匡政(著名媒体人)